osu!做谱笔记
1. 使用you-get下载音视频
you-get是一个基于Python3的库,功能类似于“硕鼠”和“IDM”,只要在F12开发者模式下能够找到音视频图片的地址,就都能下载。
准备步骤:
- 安装python3的环境
- 安装pip
- 使用pip安装you-get库
1
pip3 install you-get
操作步骤:
- 查询下载格式
1
you-get -i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
- 开始下载
1
you-get --format=(清晰度) -o 本地存放路径 -O 文件重命名名称 https://www.??????.com/??????
- 例子:
1
you-get --format=dash-flv480 -o D:\Download -O 230418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
2. 寻找或制作谱子封面
2.1 寻找封面
封面可以有以下几种获取方式:
- 使用pivix等软件查找理想的图片(注意作者授权)
- 使用B站视频封面提取工具(在URL中的bilibili后面加一个q)
- 使用you-get下载图片(不常用)
- 使用waifu AI 智能生成背景图片(质量存在波动)
更多寻找理想的封面的方法有待更新。
2.2 对封面加作者标题信息
一般可以直接使用封面,但为了美观与必要,最好注上画师id,歌曲名称,作曲者信息等。
推荐使用PS加描边字体,一般考虑以下这几种操作。
- 添加文字后,调整字体(考虑曲画风格,选择圆滑、棱角、冷硬、无衬线等字体)
- 添加图层样式进行描边(考虑外描边以帮助显眼、外发光以增加凸出感)
- 文字位置要考虑到黄金比例与实际游玩时的可见原则
3. 开始确认歌曲timing
由于音游的制谱特殊性,故而BPM稳定,类EDM等风格的歌曲具有稳定的timing,十分方便制谱。
但是像变BPM、现场live、人声演唱、摇滚表演等风格的歌曲,就具有复杂的timing,严重一些的可能timing会复杂上百倍甚至上千倍。
如果是一开始进行谱面创作,推荐是采用BPM恒定的歌曲进行谱写,最好是打次打次分明的4拍子歌曲。
3.1 确认变速与否以及BPM
- 根据个人习惯找一个敲拍子的软件,osu自带的敲拍在不稳定时会发生回退,故而本人不常用。
- 这里使用安卓端的Soundbrenner APP,点击Player菜单,右下角有TAP按钮,一边听目标歌曲一边进行拍子与BPM的确认。
- 关注歌曲鼓点,并同时观察显示的BPM有无明显的变化,尤其在段落切换时。
- 如果全曲BPM基本恒定,那恭喜;如果BPM确实有明显变化,在估计难度后再考虑要不要进行下一步操作,并记录分段与bpm区段。
- 使用PC端MixMeister BPM Analyzer软件进行第二次测试作为参考(FL studio也可以)
- 打开osu!editor进行目标歌曲的编辑,在timing中输入BPM数值。
- 在输入BPM时,有一点需要注意:输入的BPM数值不宜过高、过低,会对后续写排列造成影响。建议数值范围在150~300之间。如果测出的数值过大、过小,可以考虑对原数值乘上一定倍数(例如:2x,3x,0.5x)
3.2 找到第一小节的第一拍
- 在得知实际BPM并设定后,需要找到歌曲第一小节的第一处鼓点,对上大白线,并种下“红线”
- 可以开0.25x对音反复校准,添加第一个小节的note进行测试,对offset进行微调。
- 如果第一个小节的鼓点并不明显,可以对偏后一些的小节进行观察,先在后面鼓点明确的小节中种下“红线”。
3.3 对歌曲进行分段并确认无变速偏移
- 利用书签功能将整体音乐划分为若干小块,找到乐器、乐风的变化的白线处,按下Ctrl+B可以打一条蓝线(也可以打绿线)
- 按下Ctrl+Shift+B可以取消附近的书签蓝线。
- 在确定各个分段时,需要注意各个小节的重音是否对上了白线(BPM是否发生了变化/BPM是否偏快/偏慢)
- 就像拿砖头砌墙一样,一段段地去确认(如果BPM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可以第一时间敲红线纠正)
- 对部分分段(主要是副歌、后半段副歌端、耐力段等)打上kari区域(对绿线设置就可以设置kari的开始与结束)
4. 对音
对歌曲对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,这部分需要在精准完成timing的前提下进行操作。
部分歌曲可能不同于4拍子,可能是3拍子,会出现4分,6分音混杂的情况。严重一些的地方还有24分与32分音的混杂情况。这部分需要开0.5x,0.25x去仔细数,仔细听,如果实在无法确定,也可以开AU去看火焰图。
这一部分的操作比较考验耳朵,一般新人是无法一次性做好的。(就算是老谱师也有翻车的时候)
对音是一首谱子的基础,也是最耗费耐心与精力的一块,是一个谱子是否达到及格线的评判标准。
对音将会贯穿整首谱子的全程,需要持续注意。
5. 结构化设计
拿到一首歌曲的时候,需要对它的段落进行划分与构思。思考每一部分的最好表达。
通常会使用“书签”功能(蓝线Ctrl+B)来进行段落划分。
通常可以给一个大概的描述:
- 这段intro,可以单点切入
- 这段铺垫,可以适当加难度
- 这段小提琴、人声、效果音,可以适当加面
- 这段有强烈节奏感,可以适当切换
- 这段有重复的重音,可以适当叠一下
- 这段是副歌,可以复杂一些
- 这段是尾杀,*
6. 采音
对于部分老谱师来说,采音是很必要的一环。传统的切音音游,都有着按一下响一下的独特模拟演奏的特性。这部分特性同样适用于大多数老传统音游人的胃口。
对于一个新谱师而言,采音也是一门必修。需要做到的有:
- 忠实于音乐的音,有就是有,没有就是没有(这里先不考虑dump与部分练习谱)
- 分清同时出现了哪些音,并做出采音数量的决定,以及采音的取舍。
- 对同样音乐部分的采音最好要统一,才能更好的还原模拟演奏与call back的感觉(被老谱师称为“一致性原则”)
比如说:
- 我把大部分鼓音(Drum)全抓在1轨(BMS风格)
- 重音拍始终比弱拍多1-2押(比如:重2弱1,重3弱2,…)但一般的弱拍不会超过3押。
- 同样的音高,采同样的轨道。(且在低密度时遵循“左低右高”的钢琴模拟原则)
- 独特的音色,可以对应独特的键押。(比如: 我会把重钝鼓采3合押,钝鼓采2合押,脆和音采2押(隔1),钝和音采2押(隔2),单音单押)但每个谱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设计逻辑,需要自行探索,才能写出个人风格强烈的谱子。
- 同一时间段乐器混杂时,只采其中一个音轨的音。(比如:人声和钢琴和鼓混合,根据前后段的继承性,适当选择是全抓乐器,全抓人声,还是抓钢琴,抓鼓,还是抓乐器并适当抓人声面)
当然部分采音规则在面对手感和排列的需求时,是可以做出一定的让步的。(比如:镜像音高,适当加减押)
可以先来一首midi转谱体验一下,也许能有不同的视角去理解。
如果采音做好了,那么即使这个谱子的手感稀烂,但是模拟演奏感还是一流的,即基本满足游玩条件。
7. 排列
排列是指一段时间内,全轨道范围内的按键组合。
通常认为:按键的组合达到一定规模,就会形成排列;而根据各种排列的不同特性,会被分为不同的键型。
相关术语有“排列走向”、“排列手感”、“排列密度”等。
最小的排列可以从“切”和“叠”开始说起。
“切”,全称“切换”,在大多数情形下,通常指单手侧控制下,不同轨道间的按键交替(不同时间点下的按键)—切换。
如果是在不同手的控制下,出现的按键交替,通常会被称为“散点”/“交互”/“跑键”等。
“叠”,在大多数情形下,会指相同轨道中,不同时间点下的按键层叠—叠键。
根据押数大小的区别,叠通常会被分为“大叠”、“中叠”、“小叠”、“纵叠”等。随着轨道数量的上升,“切”会有一定的延展,出现“胶囊”,“裤衩”这种通常需要3行以上才能认定的键型。
这类键型用文字会比较难以描述,在这里先做一些抽象的介绍。
“胶囊”: 本质是一种拍切,拍的很大的切,且通常会形成闭合。
“裤衩”:本质是一种吃协调的速切,排的很满的双向切。通常一个“衩”的范围是3X3
但排列不仅仅受限于键型。键型是前人谱师的一些优秀的排列成果,也有众多排列并没有被赋予键型的名号。(虽然大多数冷门的排列的手感可能都不是很好(划掉))
如果一位谱师的排列功底过硬,那么最直观的呈现就是这个谱师的谱子的手感会很棒(๑•̀ㅂ•́)و✧
但如果单方面过于注重排列,就可能缺失掉一些谱面的音乐表达力,逐渐失去谱子的音乐灵魂。
如果是优秀的排列,不但手感会很好,而且也会有很棒的音乐表现力,让人拍案叫绝,直呼十分有趣。